栏目导航

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,将扩大储能钒需求、加强国际交流,组建“联合舰队出海”

发布时间:2025-06-23 浏览量:138

一、我国钒电池资源保障能力较强,具备大力发展钒电池原料条件

  储能是近两年的热点产业,这一领域还出现了液流电池、锂电池等多个技术路线。液流电池的主流路线是钒电池,相比锂电池的成熟度,钒电池还处在快速发展初期。

  6月10日,“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”在成都举行,《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》正式发布,报告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牵头编制,推出了《中国钒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和《中国钛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了解到,去年钒制品在钢铁领域的应用占比持续下降,而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到16.3%,远高于国外的9.93%。

  不过,在钒钛磁铁矿开发、多途径提钒、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,普遍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,产业“内卷”严重,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。

  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何高鹏接受采访时表示,钒钛产业低端产能过剩主要是因为行业过于注重钒资源端的开采,应该关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,避免超前过度开发资源形成新的恶性竞争。业内人士也提到,钒电池面临产业成本压力大的情况,需要上游资源价格稳定及中游企业协同降本,钒电池未来方向是加速技术创新、规模扩张和商业模式探索。

1. 国内钒制品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高于国外

  作为储能电池的一种技术路线,钒电池的市场关注度较高。然而,相比主流的锂电池,钒电池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。

  相关研究报告预计,2025年钒电池新增规模将达到2.3GW,2030年新增量将达到4.5GW,届时钒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4GW。相比2021年中国钒电池新增装机量0.13GW,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

  《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》显示,中国钒产业领域形成龙头恒强的格局,涌现了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大连融科”)、上海电气等液流储能科技企业。在钒电池上游的钒制品领域,攀钢集团等构成中国钒产业头部阵营。报告提到一个数字,去年钒制品在钢铁领域的应用占比持续下降,而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到了16.3%,远高于国外的9.93%。

  据了解,大连融科旗下的大连融科储能装备公司,是储能电池装备的生产主体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。

  大连融科总经理王晓丽在会上提到,过去一年,钒电池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技术、产业链、市场环境变化显著。不过,尽管钒电池市场增量显著,但市场份额仍较小。她还提到,面对钒电池产业成本压力大的挑战,需要上游资源价格稳定及中游企业协同降本。在她看来,钒电池未来方向是加速技术创新、规模扩张和商业模式探索。

  《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》也提出,组建联合攻关利益共同体,共建联合实验室、国家级钒材料重点实验室等,建立共享的研发中心、中试基地和检测中心等,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步伐。

2. 注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

  实际上,钒电池成本高是因为储能一次性投入高,系统投资成本约为2300元~2500元/kWh,高于锂离子电池的1500元~2000元/kWh。钒电池电解液、电堆成本占比较高,分别可达40%、35%。

  随着钒电池产业的发展,对上游钒制品的拉动也很明显。

  据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统计,2024年国内钒产量约16.5万吨(以V2O5计,下同),较2023年增长约1.9%。2024年,全钒液流储能项目装机量大幅提升,对应钒的实际需求也大幅上升。总体上,2024年全年国内钒需求总量增长约4.2%。

  不过,钒制品用于储能的需求增长,并未让上市公司财报变得“好看”。根据钒钛股份去年年报,钒产品收入41.78亿元,低于2023年的52.33亿元。

  《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》提到,在钒钛磁铁矿开发、多途径提钒、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,普遍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,产业“内卷”严重,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。

  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何高鹏接受采访时表示,钒钛产业低端产能过剩,主要是因为行业过于注重钒资源端的开采,应该关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,要避免超前过度开发资源形成新的恶性竞争。

  “无论从全球角度还是产业发展角度,钒电池的资源保障能力都很强,具备大力发展钒电池的原料条件。”何高鹏说。

二、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蓉举行

  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,2025年6月10日上午,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成都召开。会议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邦绪主持召开,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,在设立主会场的同时开通视频会议系统,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全程直播。

image.png

  本次报告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牵头、钒钛经济研究院执行编制,分别编制了《中国钒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(简称《钒报告》)和《中国钛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(简称《钛报告》)。

image.png

  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发布了《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》。他指出,2024年中国钒钛产业在国家战略推动与政策支持和“资源禀赋+技术创新+市场需求”多元力量驱动下,产能产量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,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,产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发展质量持续提升,在全球钒钛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,不断向钒钛强国迈进。产业呈现出四大特征:有韧性的资源保障能力、全球领先的产能产量、“3+N”的产业空间、“强者恒强”的发展态势,并呈现高端增长、应用拓展、替代强化等三大亮点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,中国钒钛产业多年来存在的工艺技术问题、装备制造问题、智能制造等问题加速解决,但在钒钛磁铁矿开发、多途径提钒、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,普遍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,产业“内卷”现象严重,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,因此,有序投资、协同发展十分重要。

  对此,报告提出六大发展建议:

 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,尤其是要做好规划、支持优势企业引领、聚焦核心领域投资、推动智能化升级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;

  二是促进产业协同,重点是建立行业准入门槛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;

  三是推动产业联合创新,如政产学研协同攻关、加快人才培养、组建联合攻关利益共同体。

  四是深化绿色转型,推广节能降耗技术,研发绿色提钒提钛技术,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;

  五是推动标准接轨,建立碳足迹体系、制定国际接轨质量标准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;

  六是应用要拓展,钛加工材寻找新应用领域;支持钒储能产业发展,扩大储能钒需求;全力以赴加强国际交流,组建“联合舰队出海”。

  在参编代表发言环节,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衡(钛金属篇主任)、河北省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马瑞峰(钒制品篇代表)、攀钢(攀枝花)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姜宝伟(海绵钛板块组长),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分会副秘书长杨雯雯(钛白粉篇组长),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(钒电池篇组长),北京涂多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钛产业数据总监齐宇(海绵钛、钛白粉数据支撑)等纷纷对报告能面世表示祝贺,一致认为报告无论从框架还是内容较去年都有质的提升,系统梳理了行业发展现状,预判了未来趋势,既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,更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指南,对推动我国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。

一、报告亮点凸显,助力产业发展

(一)产业链式编制,内容全面升级

《钒报告》涵盖发展概况篇、钒资源篇、钒制品篇和钒电池篇;《钛报告》涵盖发展概况篇、钛资源篇、钛金属篇、钛化工篇。两份报告从产业、政策、应用、技术、标准以及全产业链、问题与对策等多维度,全面总结分析2024年产业情况,并对2025年发展趋势进行深度研判,实现对产业数据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剖析。

(二)龙头引领,增强报告实用性

报告编制汇聚国内钒钛产业核心企业力量,如攀钢矿业、龙佰集团、新疆湘晟、攀钢钒钛、大连融科等分别牵头各篇章,联合高校及研究机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撰写。紧密结合产业实际与企业实践,针对产业及企业痛点难点提出对策建议,提升报告的认同感、针对性和指导性。

(三)聚焦发展新趋势,内容更充实

2025年版报告首次将“钒电池”独立成篇,纳入产业链发展及核心企业等内容,邀请大连融科、伟力得等行业领军企业参与;钛金属篇加工板块由中国建材市场协会钛材料生产与应用分会主笔,阐述钛金属加工现状与趋势;钛化工篇新增全球发展情况,回顾反思反倾销事件与应对策略经验教训,使报告内容更加充实、全面。

二、产业现状剖析,优势与机遇并存

(一)资源保障充足,产能产量全球领先

2024年,中国钒钛产业在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以及“资源禀赋+技术创新+市场需求”驱动下,保持全球产能产量规模第一。钛资源储量1.1亿吨,居全球第二,钒资源储量全球第一,现有钒资源预计可保障我国使用100年以上。钒制品产能27.3万吨,占全球72%;海绵钛产能32.7万吨,占全球66%;钛白粉产能596.6万吨,占全球58%;钛材产量18.8万吨,占全球72%,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防军工等战略需求。

(二)产业布局优化,“强者恒强”态势明显

产业形成“3+N”产业空间布局,以攀西地区、承德-朝阳地区、哈密-喀什地区三大资源集聚区为核心,辐射发展多元化特色区域。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,全球前十大钒生产商中中国企业占六席,钛资源领域中国企业占两席,钛白粉领域六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产能前十,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,“强者恒强”格局凸显。

(三)应用领域拓展,高端制造增长强劲

在钒应用领域,2024年我国消耗钒11.860万吨(折V₂O₅当量),同比增长2.0%,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16.3%,同比增幅5.5个百分点,钒储能产业蓬勃发展。钛金属应用方面,2024年我国钛材消费总量达15万吨,同比增长2%,化工、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增长显著,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因军用飞机升级、国产大飞机产能释放等因素需求大增。钛白粉在涂料、塑料和造纸工业等传统领域应用稳定,同时在高端化与功能化领域,如新能源车电池壳体绝缘涂料等新兴品类加速产业化。

三、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

2024年,中国钒钛产业在工艺技术、装备制造、智能制造等方面上取得显著进展,但投资过热、产能产量增长过快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。在钒钛磁铁矿开发、多途径提钒、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,产业“内卷”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,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全产业链布局,加剧了产业竞争和投资风险。

四、对策建议明晰,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

针对挑战,报告提出系统性对策建议:

(一)加强顶层设计,优化产业布局

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,依托资源、技术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集聚区,避免盲目追求“全产业链”和“数量化”发展。制定政策支持优势企业优先发展,引导投资向航空航天钛合金、医用钛材、3D打印钛粉等核心领域集聚,优化产品结构,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。鼓励企业进行自动化、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,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,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。

(二)促进产业协同,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

建立行业准入门槛,从生产与原料供给方面,限制海绵钛、钛材、钛白粉等领域低端投资,严格把关项目。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引导理性投资,构建产业链优势企业利益共同体,形成结构优化的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。

(三)推动产业联合创新,突破关键技术

支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共研共创产业共性问题,提高创新效率,降低创新成本。组建联合攻关利益共同体,共建联合实验室、国家级钒材料重点实验室等,建立共享研发平台,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步伐,重视人才培养,提升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。

(四)深化绿色转型,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

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,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。研发绿色提钒提钛技术,解决固废处理问题,降低环保成本。提高资源利用率,促进资源循环利用。

(五)推动标准接轨,提升国际话语权

对接欧盟政策要求,建立健全钒产品、钛白粉等碳足迹体系。推动钛金属、钛白粉、钒电池行业生产与应用标准化建设,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钒钛质量标准,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增强产业国际影响力。

(六)拓展应用场景,应对产能增长压力

将拓展应用作为重点,为海绵钛、钛加工材以及钒储能电池等产能扩大寻找更多应用领域和消纳空间,满足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。

(七)鼓励国际合作,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

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鼓励产业组建“联合舰队”出海,拓展海外市场,提升中国钒钛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。

2024年,中国钒钛产业在应对挑战中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与供应链可靠性,形成引领和主导全球钒钛产业的新势能。随着钒电池储能商业化加速、钛材高端制造能力提升、氯化法钛白粉产能增加及硫酸法工艺持续优化,叠加国内外巨大市场潜力,中国钒钛产业已进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有望占据全球钒钛产业链中高端,成为世界钒钛产业强国。